张秋萍:主动衔接,自然过渡

微信图片_20220415190133.jpg

张秋萍,河南省实验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十佳中小学校长,河南省首批基础教育专家库专家,河南省教育专家,2021年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

“幼小衔接”这一话题于幼儿园而言并不陌生,早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出台之前,河南省实验幼儿园就在“向小学输送优秀毕业生”的目标指引下,前行在探索幼小科学衔接的道路上。

      自文件出台以来,幼儿园在认真学习和解读的基础上,对标文件要求,找准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被动性、割裂性,以及缺乏连续性的问题,打破“各自为政”的工作状态,联动小学、家长、社会共同打造适宜性的幼小衔接教育生态,优化主动衔接路径,实现幼小自然过渡。

主动对标小学,深化四项准备

幼小衔接不是盲目的衔接,而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开展。

1.身心准备。对小学充满向往、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健康的身体是适应小学的基础。从体质辨识到有针对性的营养配餐、从单一食谱到九种推荐食谱的制订、从成人健康管理到幼儿自我健康管理,幼儿园食育探索的创新成果让孩子们的视力低常率、在园服药率、体弱儿人数逐年降低,身高、体重均上率逐年提升,为进入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幼儿园充分利用周边小学资源,经常带着孩子们参观小学,并与孩子们一起模拟小学,从感知小学教室环境,到认识小学生的文具、学具,再到对小学课堂时长的适应,让大班幼儿对上小学充满期待。

在运动方面以晨间入园为例,幼儿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以供幼儿自主选择,打陀螺、拔河、投篮、跳马等,诞生了一个又一个“运动大王”,大班很多孩子能够将篮球投入3.05米标准高的篮筐中,一分钟跳绳140个以上,几乎达到了小学三年级的水平,甚至有孩子一分钟能跳184个。

2.生活准备。生活准备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但实际上我们在多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是快速适应小学的关键。

多年来,幼儿园依托食育生活化课程建设,探索了一条适应幼儿身心特点的生活准备路径。从托班开始就在背景儿歌中引导孩子自主穿脱并尝试整齐叠放衣物;在进餐活动中孩子们自主盛餐、按需添餐;在饮水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自主选择适宜的营养水;在争做亮眼宝贝的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爱护眼睛;在时间系列主题活动中,感受一分钟的时长,学会管理时间;在丰富多彩的耕读研学活动中激发孩子的劳动情感,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

3.社会准备。执务活动是幼儿园在社会准备中的创新路径。在大班与托班、小班“混龄活动”中扩大了幼儿的交往范围,大班哥哥姐姐像小老师一样照顾托、小班弟弟妹妹,体验了成长的喜悦;在“光荣值周班”活动中,大班幼儿自主认领环境养护、帮厨、动物饲养等各项小任务,在行动中提高任务意识;在与同伴一起策划、准备“周末小舞台”演出的全过程中,增强了交往合作能力;“国旗系列主题活动”与小学的升国旗仪式遥相呼应,幼儿在合作主持升旗仪式、观看升旗过程、跟唱国歌、聆听国旗下的生动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诚信、友善等有了初步的感性认知。

4.学习准备。学习准备不是抢跑学习小学的知识,抢跑可能会让孩子暂时在学习成绩上领先,但是以牺牲孩子对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为代价的,从长远来看反而伤害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为什么提前学过小学知识的孩子在一、二年级成绩领先,却随着年龄的提升而逐步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幼儿园聚焦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创建了幼儿阅读中心,投放数万册优质儿童读物,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自主游戏中鼓励幼儿勇敢探索、多元表征,提高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吸引幼儿注意力,引导幼儿专注倾听、大胆表达。

主动搭建平台,形成四方联动

1.与儿童共情成长。对于将要迈入的成长新阶段,孩子们可能会憧憬、可能会期待,也可能会担心和紧张,这都是面临新环境时的正常心理反应,不能因为成人已顺利度过这一阶段而淡化成长路上的难题,忽视幼儿的心理需求。

相反,我们通过主题谈话、绘画等形式引导孩子表达自己上小学的担心,邀请曾经毕业于我园的小学生回到大班,与弟弟妹妹面对面分享经验,揭开小学生活的神秘面纱,解答孩子们心中的疑虑和困惑,为孩子们树立成长路上的榜样。

2.与小学共研难题。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在学习生涯中虽然有学段划分,但是学段与学段的衔接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回望前些年的幼小衔接工作,由于没有与小学老师同步共研,错失了双方教师的前期互动和高效准备。随着联合教研平台的搭建,双方教师以对方为镜看清了本学段在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了在幼儿园入学准备课程、小学适应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中的不足,更加明确了幼小科学衔接的方向、内容和实施路径,达成了科学衔接的共识,为双向精准衔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与家长共育儿童。家长不仅是孩子教育生涯中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家长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参与者、支持者和评估者。幼儿园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家长访谈、家长微型工作坊、家长讲座、家园午约和晚约等多种方式,线上沟通与线下交流相结合,聆听家长的声音,搭建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家长带动家长,科学育儿。

4.与社会共担责任。幼小衔接不仅是家庭、学校,也是社会非常关注的焦点话题。为进一步扩大科学幼小衔接的影响力,幼儿园主动邀请河南广播电视台女性节目《新月亮船》主持人陶真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向公众分享了关于幼小衔接的经验与看法,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吸纳更多的人宣传幼小科学衔接理念,真正建立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儿童从来不是懦弱的、无知的、胆怯的,相反儿童是强大的、勇敢的、自主的。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我们要同样相信儿童的内在生长力量,通过适度放手让学习主动发生,实现教育无痕、衔接自然。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梁美玲 二审:杜帅鹏 三审:侯军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