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霞:科学共育促成长,幼小衔接双向融

焦作市第二幼儿园园长工作照片.jpg

       张军霞,焦作市第二幼儿园园长,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焦作市名师,焦作市优秀教师。

幼小衔接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如何探索新的幼小衔接模式,在实践层面存在着诸多困惑。2021年3月底,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为幼小衔接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给出了具体的指导要点,打开了幼小衔接的新局面。

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1.幼小衔接具有双向性和共向性的双重指标

儿童发展具有连续性,这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焦作市第二幼儿园与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幼小衔接活动:通过互换角色上课(小学教师到幼儿园上课、幼儿园教师到小学上课)、互动评课(小学教师给幼儿园教师评课、幼儿园教师给小学教师评课)、小学教师专题讲座、学生个案移交等形式,与小学紧密联系、互动交流,使幼小双方均对另一年龄段儿童的年龄特点有了具体的认识,形成了一条有效的教育链。

2.渗透性教育衔接与突击性教育衔接同时进行

幼儿园要为儿童进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幼儿成长的每个年龄段确立分层目标,并在整个幼儿教育期逐渐完成。如在幼儿刚入园时就对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加以培养。

幼儿园在大班末期时,实施“角色置换”模拟小学状态管理的实验,通过“参观小学”、“自理能力比赛”、“我也会做作业”、“倒计时牌:离毕业还有几天”等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即将步入小学生活,这样有利于幼儿从“局外人”成为“局内人”,从而主动建构对小学的了解,消除对小学的陌生感和疑虑,对小学生活产生好奇和向往。

同时教师采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做好了思想准备、心理准备。

3.改变教育环境,提高幼儿入学适应能力

判别一项工作是否形式化的标准是看这项工作的“形式”是否为“结果”服务。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上,采取了这样一些形式:学习环境的变化、作息时间改变、师生关系改变等。

在一系列措施下,大班幼儿所处的教育环境有了较大变更,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有所提高,幼儿的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锻炼,为其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做了有效铺垫。幼儿园认为,只有在考虑衔接方式时能够更多地顾及幼儿的发展目标,这样的衔接形式就是有效与必要的。

杜绝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1.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改变观念,牵一只蜗牛去旅行

有一个小视频《太难了》,讲的是一个两岁半的孩子被父母逼着背乘法表:“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孩子后面的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都能背得出,唯独在三五的时候,出现了记忆的盲点,一直卡壳、一直背错。我们透过孩子晶莹的泪珠,不能看到问题的本源么?可怜的孩子,难道她的父母不爱她吗?难道背会乘法表就这么重要吗?

幼儿园需要新的儿童观、新的教育观,儿童的成长是本,知识、技能与儿童的成长相比是末,他们是根本与枝叶的关系,根深必能叶茂,本固必然枝荣。所以,幼儿园要改变观念,牵一只蜗牛去旅行,慢下脚步,共同进步!

2.依托区域活动,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教育既要体现内容的丰富性、启蒙性,又要注重幼儿学习的适当性、科学性,做好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通过与小学教师多次面对面的交流,幼儿园了解到孩子们进入小学后产生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包括学习和生活的独立性及主动性、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因此,幼儿园重点探索如何让孩子们在一个真实并富有趣味性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这些能力。

区域活动是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之一。幼儿园尝试将这种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运用到大班幼儿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中来,通过统整化的场地设置、综合化的内容安排、自主化的形式设计、多元化的师资配置,以及小组、区域活动模式的建立,来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区域活动的特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活动目标的价值取向上,强调“自主”。从幼儿个体一生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幼儿教育的作用,关心幼儿所获得对其一生发展有意义的品质。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园更多关心幼儿在此过程中可以获得的使其一生受益的品质:自主、自信,关心、合作,探索、创造,最终达到和谐发展、正人之目的。支持、鼓励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来学习,创造条件让幼儿多方面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发掘出蕴藏在自己身上的潜力,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激发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满怀信心地对待生活。

(2)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游戏”。区域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创设一个充满探索、合作机会的空间,引导他们去合作、思考、尝试、发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幼儿游戏精神的释放与挥洒,让幼儿获得诗意的幻想、好奇的探索、雀跃与欢笑的自由和空间。

(3)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强调“大爱”。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以一种有伦理道德的、科学的师爱,润心悦情,积极提供幼儿多种形式的区域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有机会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以角色的适时转换促进师幼关系的和谐。游戏中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其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给予教师回归童心、亲近幼儿,并密切师幼情感联系的空间和机会。

幼小衔接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幼小衔接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解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密切联系,需要家长的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方慧 二审:杜帅鹏 三审:侯军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