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照顾儿童身心健康和缓解学习压力,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健全机制强统筹,同向发力提质效,多方协同聚合力,传好育人“接力棒”,推动广大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健全机制强统筹。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把幼小衔接工作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专门成立济源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幼小衔接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局党组统一领导,有关科室、各小学和幼儿园各负其责又协同配合”的幼小衔接工作格局,加强统筹谋划、综合协调和督导评估,推动幼小衔接工作落地落实。二是健全工作机制。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原则,推动建立1所小学结对多所幼儿园的“1+N”幼小衔接工作机制,合作园校之间成立幼小衔接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形成“理念一致、师资共融、课程衔接、教研互通、评价协同”的幼小衔接工作新格局,确保幼小衔接有力有序有效进行。三是夯实工作职责。出台《济源示范区幼小衔接实施方案》,明确幼儿园、小学、教研部门、家长的各自职责,推动各方在幼小衔接上做到理念同频、目标同向、行动同步,推动小学、幼儿园和家长破除各自本位主义,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双向无缝对接,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过渡期。
同向发力提质效。一是强化课程衔接。严格落实国家《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聚焦小学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中的4项准备、16个发展目标,探索设计幼小衔接主题活动课程、嵌入式领域(学科)课程、跨领域(学科)课程等三大课程,积极打造幼小衔接优质课、示范课、精品课,减缓幼小衔接课程坡度,帮助幼儿做好“幼升小”的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近年来,全市幼小衔接课程荣获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荣获省级幼小衔接主题绘画奖8个。二是突出教师衔接。依托市级幼小衔接名师工作坊,积极开展幼小衔接政策和理论的培训学习,教育和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广泛开展专业书籍共读、同课异构、跟岗观摩、入校体验等活动,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幼小互通”型教师,做到幼儿教师“送一程”向小学衔接,小学教师“接一站”向幼儿园衔接,实现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在育人理念、课程实施、教育工作、班级管理等方面互通有无、无缝对接。三是深化联合教研。充分利用济源示范区教体系统的“531”教研网络和特色片区教研,建立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依托省教育厅幼小衔接改革实验试点工作项目,聚焦幼小衔接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症结,精准举办“幼小衔接”暨校本教研论坛,开展“‘双减’背景下的幼儿园去小学化幼小衔接主题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题研修,组织开展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1314”幼小联合教研创新模式实践》研究,破难题、明路径、出对策,助力幼小衔接高质量进行。
多方协同聚合力。一是强化家园共育。健全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开展幼小衔接专题讲座200余期,录制“心适应”微型专题片,组织家长积极参加“学理念、学方法、学经验”三学活动,引导家长理解掌握科学的育儿理念,不做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胁迫者,争做小学零起点教育的支持和监督者,助力家园校幼小衔接同向而行、同频共振。目前,全市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满意度较高,公办幼儿园中大班转园率较同期下降93.5%。二是强化综合治理。采取常态化监督和专项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对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教育方式“小学化”、教学环境“小学化”,小学非零起点教学,校外培训机构对学前儿童违规培训等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查处各种违反法规、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行为。近年来,市教育督导办公室对全市164所幼儿园开展办园行为督导,对119所幼儿园进行督导回访,下发问题整改清单141份,约谈幼儿园5所,有效维护了儿童教育的良好生态。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教体系统的门户网站、“三微一端”、抖音、家长群等宣传媒体平台,广泛持续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意义、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引导全社会自觉抵制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深入理解和大力支持幼小衔接工作,助力广大儿童顺利进阶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济源示范区教体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