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淑,延津县东屯镇社区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首期河南省骨干校(园)长,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发展力校长,新乡市市长教育质量奖“名校长质量奖” 获得者
《学前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规范开展指明了方向。农村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法律有效落地,促进农村儿童享有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以下是我园作为一所乡村普惠性幼儿园通过对《学前教育法》的学习与解读,在保教工作中如何依法执教贯彻落实《学前教育法》的一些初步探索及突出案例。
细嚼法条,找准落脚点
《学前教育法》第五十六条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以学前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发展素质教育,最大限度支持学前儿童通过亲近自然、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探索学习,促进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安全和劳动意识,健全人格、强健体魄,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坚持以幼儿为本,推行自主游戏,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也曾说:“游戏是儿童最高形式的探究。” 农村是一片广袤的天地,在这里,幼儿可以尽情地奔跑,肆意地玩耍,在这里,草、木、风、沙等自然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一根平平无奇的小树枝在孩子的创想下一会儿变成了筷子、一会儿又变成了金箍棒……农村幼儿自主游戏在儿童发展、教育公平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开阔的自然环境(田野、山坡、溪流)为跑跳、攀爬、平衡等大运动发展提供了天然场地,增强幼儿体质和协调能力,玩泥沙、搬石头等游戏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力量。自然材料(树叶、昆虫、雨水)激发幼儿观察、提问和实验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思维。自主决定游戏规则和玩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在混龄游戏中,幼儿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通过角色扮演(如“农家乐”“赶集”),理解社会角色,增强同理心;游戏中的自由交流丰富词汇量。
转变教师角色,激发儿童力量
教师要以“观察—支持—引导”为核心的互动策略,以促进儿童发展规律为核心,结合游戏、生活、环境等元素,促进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轶事记录(描述关键事件)学习故事(用叙事方式记录幼儿的探索过程)视频/照片分析(捕捉细微行为)观察重点、兴趣点(如某个幼儿反复尝试搭高楼)社交互动(合作/冲突解决方式) 问题解决策略(如何克服困难)提供适时支持,搭建“脚手架”,提供材料支持,根据幼儿需求动态调整(如增加更长的木板以拓展建构游戏);语言引导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不打断深度游戏,除非涉及安全或持续冲突,否则先观察再介入;等待“5秒”策略,给幼儿留出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充分激发幼儿内在动力。
优化家园互动,育儿具象化
《学前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抚养与教育儿童的义务,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必要条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创造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监护人,其教育理念及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家长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法条第五十八条提出:幼儿园应当主动与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交流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指导家庭科学育儿。幼儿园通过举办“家长助教一日行”、育儿讲座,邀请专家或教师讲解科学育儿方法,利用农村广播、宣传栏、村民大会、村委会微信群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学前教育法》的核心内容,强调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关键作用。 通过现场案例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学习方式及孩子的内在力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以专业促发展,实现教育良性循环
依据《学前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学前教育、儿童发展、特殊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推广研究成果,宣传、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幼儿园鼓励教师参与省、市、县各项比赛,例如实录型游戏比赛、亲子游戏比赛等,通过赛前准备、赛中积累、赛后反思的过程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不断优化保教策略,革新教育理念,并通过向姊妹园、共建园、不同县域的比赛经验分享再次梳理精进。
作为一所建园十年的普惠性乡村幼儿园,始终依法执教,依法治教,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在探索农村幼教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文化的道路,也收获了各级部门对我园工作的认可,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再下一个崭新的十年,我们会继续追光筑梦,让童真的欢声笑语在农村这片土地上更加的婉转动听!